翡翠文化

翡翠的概述與形成

5/25/2015 12:00:00 AM

翡翠的概述

翡翠,自古以來就以它深邃晶瑩的質地,蘊涵著神秘東方文化的靈秀之氣,成為公認的“玉中之王”,是最昂貴的寶石品種,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收藏價值和觀賞價值。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說: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古人用兩種美麗的鳥來命名一種寶石,無形中為這種寶石增添了一種悠遠的文化氣息。

從岩石學角度來看,翡翠是由硬玉(Jadeite)為主要礦物成分的輝石(Pyroxene)族礦物和角閃石(Amphibole)族礦物組成的礦物集合體,是一種硬玉岩或綠輝石岩。翡翠是商業名稱,具有歷史性和專屬性,從岩石學角度來定義翡翠應為:具有工藝價值和商業價值, 達到寶石級的硬玉岩或綠輝石岩。

翡翠的主要組成礦物是硬玉,其化學式為 NaAl(Si2O6),理論成分是 SiO2 59.44% ;AlO3 25.22% ;NaO 15.34% 。天然翡翠除了包含硬玉之外,還含有1%--52%的輝石組其他礦物,如透輝石、鈣鐵輝石等。

翡翠的摩氏硬度為 6.5~7,密度在 3.32-3.34g/cm3之間,折射率為1.66,顯玻璃光澤,紫外燈下不起螢光,斷口參差狀。

翡翠產於緬甸聯邦及中緬邊境地帶,習慣上又稱翡翠為緬甸玉。由於皇宮貴族的喜愛(尤其是受到清朝乾隆皇帝的推崇和慈禧太后的癖愛),被稱為皇家玉,由此翡翠身價百倍,成為玉中極品。翡翠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人們眼中,它不僅是一種美麗的石頭,還帶有神秘的信仰和附托。古人與今人都皆愛玉、喜玉、玩玉,現業已成為世界各地炎黃子孫及韓國等地最流行的玉石,佩玉愛玉已成為一種現代時尚。

翡翠的形成

翡翠是由無數細小的纖維狀微晶縱橫交織而成的緻密塊狀集合體,放大觀察呈纖維交織結構,十分堅韌,能耐相當高的撞擊力和壓力,其製品經久耐用。嚴格的說,絕大部分的翡翠達不到寶石級,只能稱它們為岩石,真正的翡翠是指達到了寶石級的鈉質輝石岩,其中品質最優的純硬玉岩就是收藏最熱門的老坑玻璃種翡翠。因此,緬甸優質翡翠原生礦的形成就必然經歷了成岩和成玉階段,還有的甚至經歷了成礦後期次生改造的第三個階段。翡翠在一定的溫度、壓力等外界因素的條件下(板塊碰撞縫合帶相對高壓低溫的成岩環境),形成了翡翠中最重要的組成礦物—硬玉的晶體。此時形成的礦物集合體遠遠達不到寶石級,只能成為硬玉岩。具有穩定的化學成分,礦物組分和結構構造的硬玉岩,受到地理和外界動力的改造,發生塑變再一次生長,同時,壓熔作用導致硬玉晶粒定向生長,各晶粒間的間隙得到很好的填補,透明度得到大大的改善,翡翠最優的種份逐漸形成。此後,花崗岩脈延斷裂帶的侵入帶來了之色元素—硌,在適當的溫度下均勻的進入硬玉晶格,替代了鋁而形成可翡翠誘人的綠色。成玉的翡翠還要經歷後期的改造。原礦暴露在自然界,遭受風化的作用,遭受風化作用的剝蝕,脫落出來。礦體上部的翡翠長期在水岩反應的作用下,品質較好,它們最先遭受剝蝕而被搬運至山下堆積,在經過磨蝕等風化作用,就在翡翠的表面形成了特殊的風化皮殼,即翡翠的水石,而在原地則留下了結構鬆散的翡翠,即翡翠的山石。因此後期的改造作用很可能是導致翡翠水石品質普遍高於山石的最主要原因之一。